作為經(jīng)絡(luò)穴位學習的入門圖冊,《百病取穴速查圖冊(第2版)》介紹了經(jīng)絡(luò)腧穴定位常用體表標志、骨度折量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以及取穴的一般體位。以國家標準《經(jīng)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21)為依據(jù),詳細介紹了人體的十四條經(jīng)脈上的所有穴位和經(jīng)外奇穴,總計413個穴位的準確定位、最簡易的操作方法、功能主治,以及常見病防治特效穴位。并在上一版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穴...
作為經(jīng)絡(luò)穴位學習的入門圖冊,《百病取穴速查圖冊(第2版)》介紹了經(jīng)絡(luò)腧穴定位常用體表標志、骨度折量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以及取穴的一般體位。以國家標準《經(jīng)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21)為依據(jù),詳細介紹了人體的十四條經(jīng)脈上的所有穴位和經(jīng)外奇穴,總計413個穴位的準確定位、最簡易的操作方法、功能主治,以及常見病防治特效穴位。并在上一版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穴位刺灸操作方法。全書采用真人圖片來標示穴位,定位更加清晰準確、形象直觀,查找更加方便。
李志剛,二級教授、主任醫(yī)師、針灸推拿專業(yè)博士生導(dǎo)師、國醫(yī)堂特需坐診專家。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穴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針灸學會腦病科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刺法灸法學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yī)藥行業(yè)特有工種職業(yè)技能鑒定工作中醫(yī)刮痧師專業(y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基金及教育部評審專家。 常年致力于中醫(yī)科研、教學和傳播工作,在中醫(yī)穴位養(yǎng)生、針灸療法、推拿等方面頗有建樹。
經(jīng)絡(luò)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它連接著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分,是人體功能的重要調(diào)控系統(tǒng)。當人體患病時,經(jīng)絡(luò)不僅成為病邪傳入的途徑,而且其循行之處往往出現(xiàn)明顯的壓痛、結(jié)節(jié),相應(yīng)的皮膚色澤、形態(tài)也會發(fā)生變化。這時人們不僅可通過這些現(xiàn)象探查病因和發(fā)病部位,也可根據(jù)經(jīng)絡(luò)循行路線找到并刺激體表的特定穴位,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為方便讀者由病找穴,以穴治病,我們總結(jié)出常見疾病防治特效穴位,以方便讀者快速取穴,對癥治療。 本書以國家標準《經(jīng)穴名稱與定位》(GB/T12346—2021)為標準,詳細介紹了人體十四條主要經(jīng)脈上的所有穴位,以及經(jīng)外奇穴,總計362個經(jīng)穴和51個經(jīng)外奇穴的名稱和準確定位,并提供了每個穴位的最簡易操作方法、功能主治,以及取穴的一些訣竅。全書采用真人圖片來標示穴位,定位更加清晰準確、形象直觀,查找更加便捷。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所介紹的部分簡易取穴法,旨在便捷地幫助讀者快速定位穴位,并適用于按摩、拔罐、刮痧等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的取穴實踐,而在涉及針灸取穴時,鑒于其高度的精確性要求,臨床上普遍采用骨度分寸法等更專業(yè)復(fù)雜的定位法,以保證取穴的準確無誤。 我們真誠地希望本書能給讀者朋友們提供便利,帶去健康、幸福和快樂。 本著對讀者負責的態(tài)度,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進行了斟字酌句的考量,力求杜絕瑕疵和錯誤。由于編寫時間以及編者水平的限制,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當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取穴定位法 1 腧穴定位常用體表標志1 骨度折量定位法3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5 取穴的一般體位6 手太陰肺經(jīng) 8 中府 9 云門 9 天府 9 俠白 9 尺澤 10 孔最 10 列缺 10 經(jīng)渠 10 太淵 11 魚際 11 少商 11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12 商陽 13 二間 13 三間 13 合谷 13 陽溪 14 偏歷 14 溫溜 14 下廉 14 上廉 15 手三里 15 曲池 15 肘髎 15 手五里 16 臂臑 16 肩髃 16 巨骨 16 天鼎 17 扶突 17 口禾髎 17 迎香 17 足陽明胃經(jīng) 18 承泣 19 四白 19 巨髎 19 地倉 19 大迎 20 頰車 20 下關(guān) 20 頭維 20 人迎 21 水突 21 氣舍 21 缺盆 21 氣戶 22 庫房 22 屋翳 22 膺窗 22 乳中 23 乳根 23 不容 23 承滿 23 梁門 24 關(guān)門 24 太乙 24 滑肉門 24 天樞 25 外陵 25 大巨 25 水道 25 歸來 26 氣沖 26 髀關(guān) 26 伏兔 26 陰市 27 梁丘 27 犢鼻 27 足三里 27 上巨虛 28 條口 28 豐隆 28 下巨虛 28 解溪 28 沖陽 29 陷谷 29 內(nèi)庭 29 厲兌 29 足太陰脾經(jīng) 30 隱白 31 大都 31 太白 31 公孫 31 商丘 32 三陰交 32 漏谷 32 地機 32 陰陵泉 33 血海 33 箕門 33 沖門 33 府舍 34 腹結(jié) 34 大橫 34 腹哀 34 食竇 34 天溪 35 胸鄉(xiāng) 35 周榮 35 大包 35 手少陰心經(jīng) 36 極泉 37 青靈 37 少海 37 靈道 37 通里 38 陰郄 38 神門 38 少府 38 少沖 38 手太陽小腸經(jīng) 39 少澤 40 前谷 40 后溪 40 腕骨 40 陽谷 41 養(yǎng)老 41 支正 41 小海 42 肩貞 42 臑俞 42 天宗 42 秉風 43 曲垣 43 肩外俞 43 肩中俞 43 天窗 44 天容 44 顴髎 44 聽宮 44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45 睛明 46 攢竹 46 眉沖 46 曲差 46 五處 46 承光 47 通天 47 絡(luò)卻 47 玉枕 47 天柱 48 大杼 48 風門 48 肺俞 48 厥陰俞 49 心俞 49 督俞 49 膈俞 49 肝俞 50 膽俞 50 脾俞 50 胃俞 50 三焦俞 51 腎俞 51 氣海俞 51 大腸俞 51 關(guān)元俞 52 小腸俞 52 膀胱俞 52 中膂俞 52 白環(huán)俞 53 上髎 53 次髎 53 中髎 53 下髎 53 會陽 54 承扶 54 殷門 54 浮郄 54 委陽 55 委中 55 附分 55 魄戶 55 膏肓 56 神堂 56 56 膈關(guān) 56 魂門 57 陽綱 57 意舍 57 胃倉 57 肓門 58 志室 58 胞肓 58 秩邊 58 合陽 59 承筋 59 承山 59 飛揚 59 跗陽 60 昆侖 60 仆參 60 申脈 60 金門 61 京骨 61 束骨 61 足通谷 61 至陰 61 足少陰腎經(jīng) 62 涌泉 63 然谷 63 太溪 63 大鐘 63 水泉 64 照海 64 復(fù)溜 64 交信 64 筑賓 65 陰谷 65 橫骨 65 大赫 65 氣穴 66 四滿 66 中注 66 肓俞 66 商曲 67 石關(guān) 67 陰都 67 腹通谷 67 幽門 68 步廊 68 神封 68 靈墟 68 神藏 69 彧中 69 俞府 69 手厥陰心包經(jīng) 70 天池 71 天泉 71 曲澤 71 郄門 71 間使 72 內(nèi)關(guān) 72 大陵 72 勞宮 72 中沖 72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73 關(guān)沖 74 液門 74 中渚 74 陽池 74 外關(guān) 75 支溝 75 會宗 75 三陽絡(luò) 75 四瀆 75 天井 76 清淵 76 消濼 76 臑會 76 肩髎 77 天髎 77 天牖 77 翳風 78 瘈脈 78 顱息 78 角孫 78 耳門 79 耳和髎 79 絲竹空 79 足少陽膽經(jīng) 80 瞳子髎 81 聽會 81 上關(guān) 81 頷厭 81 懸顱 82 懸厘 82 曲鬢 82 率谷 82 天沖 83 浮白 83 頭竅陰 83 完骨 83 本神 84 陽白 84 頭臨泣 84 目窗 85 正營 85 承靈 85 腦空 85 風池 85 肩井 86 淵腋 86 輒筋 86 日月 86 京門 87 帶脈 87 五樞 87 維道 87 居髎 88 環(huán)跳 88 風市 88 中瀆 88 膝陽關(guān) 89 陽陵泉 89 陽交 89 外丘 89 光明 90 陽輔 90 懸鐘 90 丘墟 90 足臨泣 91 地五會 91 俠溪 91 足竅陰 91 足厥陰肝經(jīng) 92 大敦 93 行間 93 太沖 93 中封 93 蠡溝 94 中都 94 膝關(guān) 94 曲泉 94 陰包 95 足五里 95 陰廉 95 急脈 95 章門 96 期門 96 督脈 97 長強 98 腰俞 98 腰陽關(guān) 98 命門 98 懸樞 99 脊中 99 中樞 99 筋縮 100 至陽 100 靈臺 100 神道 100 身柱 101 陶道 101 大椎 101 啞門 102 風府 102 腦戶 102 強間 102 后頂 103 百會 103 前頂 103 囟會 104 上星 104 神庭 104 印堂 104 素髎 105 水溝 105 兌端 105 齦交 105 任脈 106 會陰 107 曲骨 107 中極 107 關(guān)元 107 石門 108 氣海 108 陰交 108 神闕 109 水分 109 下脘 109 建里 109 中脘 110 上脘 110 巨闕 110 鳩尾 111 中庭 111 膻中 111 玉堂 111 紫宮 112 華蓋 112 璇璣 112 天突 113 廉泉 113 承漿 113 經(jīng)外奇穴 114 頭頸部奇穴 115 四神聰 115 當陽 115 魚腰 115 太陽 116 耳尖 116 球后 116 上迎香 117 內(nèi)迎香 117 聚泉 117 海泉 118 金津玉液 118 牽正 118 翳明 118 安眠 119 頸百勞 119 新設(shè) 119 血壓點 119 胸腹部奇穴 120 提托 120 子宮 120 背部奇穴 121 定喘 121 夾脊 121 胃脘下俞 121 接脊 121 痞根 122 腰眼 122 腰宜 122 十七椎 122 肩胛與上肢部奇穴 123 肩前 123 肘尖 123 二白 123 中泉 123 中魁 124 大骨空 124 小骨空 124 腰痛點 124 外勞宮 125 八邪 125 四縫 125 十宣 125 下肢部奇穴 126 髖骨 126 鶴頂 126 百蟲窩 126 內(nèi)膝眼 126 膽囊 127 闌尾 127 內(nèi)踝尖 127 外踝尖 127 八風 128 里內(nèi)庭 128 獨陰 128 氣端 128 附錄 129 取穴常用術(shù)語解釋 129 本書穴位索引 131
ISBN:978-7-122-46646-4
語種:漢文
開本:16
出版時間:2025-01-01
裝幀:平
頁數(shù):136